华南科技文化网
科技文化综合
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深圳与香港同宗同源双城地名故事④:东涌
深圳与香港同宗同源双城地名故事④:东涌
发布时间:2023-09-26
浏览:366
东涌


涌是多音字,读作yǒng,一般为动词,指水或云气冒出;读作chōng,多用于地名,指的是河汊,位于咸淡水交汇处。同为滨海城市的深港两地,有着众多带“涌”字的地名,“东涌”是其一。

香港东涌,是香港第9个新市镇,也是首个在离岛兴建的新市镇——北大屿山新市镇的核心区域。经过多年发展,这个主要为香港国际机场提供后勤服务的新市镇,拥有中国首家迪士尼主题乐园——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、亚洲最大型的架空双缆索缆车系统——昂坪360、香港最大奥特莱斯——东荟城和亚洲国际博览馆等设施,更是港珠澳大桥香港起点,是名副其实的香港门廊。


深圳大鹏半岛的东涌,位于半岛最南端,直面太平洋,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的“最美八大海岸线”之一——东西涌海岸线的起点。如今,这里是大鹏新区的旅游旺地,新区首个区级投资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已开门迎客,新区首个城市第六立面提升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。这里更是深圳“浪人”的集中地,深圳市冲浪协会将常驻训练基地也落户于此。


可多年前,深圳东涌还只是一个偏远渔村。“那时从南澳到东涌只有一条土路,去大鹏华侨中学上学的,条件好的就骑单车,条件不好的就走路,一走就是大半天。”77岁港籍大鹏乡亲温伙娣回忆道,村民为了谋生,只得漂洋过海找出路,因此东涌在港澳地区,甚至海外的乡亲占比非常高,她的丈夫也是其中一员。


改革开放前,温伙娣的丈夫到香港打工,因为学历不高,只能在建筑工地做泥水工,风吹日晒,赚的都是辛苦钱。留守在家的温伙娣也很艰苦,边耕田边抚育3名子女。因为交通不便,丈夫每年只能回家两三次,每次小聚一两天又匆匆回港。


1996年,丈夫终于申请温伙娣到港定居,在她年过半百之年,夫妻俩总算团聚。为了丈夫,温伙娣努力适应香港快节奏的生活,可梦里却总会见到故乡的青山绿水、碧海银沙。13年前,温伙娣又和丈夫回到深圳东涌定居。


“以前,很多东涌人选择外出谋生。现在生活好了,大家都愿意回来定居。”回来定居的,不仅有像温伙娣一样的长者,也有黄伟雄这样的年轻一辈。


今年49岁港籍大鹏乡亲黄伟雄,5岁时随着奶奶南下香港。当时,他的爷爷、爸爸都在香港谋生,奶奶带着他到了香港,妈妈则带着弟弟、妹妹在深圳东涌生活。小时候,每年寒暑假才能回乡,那时的东涌在他的记忆里是田野、瓦房,更是一片蔚蓝大海,“我去过好多沙滩,但还是觉得家乡东涌的沙滩最美。


随着大鹏新区旅游业的发展,很多东涌人都开起了民宿,黄伟雄的弟弟妹妹也开了一家“山海盈居”,主打亲子路线,“我们家门口有个可容纳二三十人的院子,能够容纳一大帮人在这里烧烤,小朋友还可以在院子里玩。”今年,民宿的生意越来越好,他也决定回家帮忙打理。


海那面,香港东涌正加速发展。


在港的大鹏乡亲谢志鹏2001年搬入香港东涌居住,“香港东涌好多新楼宇快要落成了,距离我不远的满东村,规划2029年通地铁,到时我走去地铁站时间比现在少一倍。”目前,香港特区政府正大力推动东涌扩展计划,除了住宅单位、写字楼、酒店外,新扩展区还预留土地作康乐、教育及社区用途,预计2024年首批居民便会入住新扩展区。


对于在港的大鹏乡亲谭锦田来说,香港东涌是个理想居住地,不仅人口密度没有市区高,配套也越来越完善。


1996年,位于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还没启用,他便已搬进东涌居住。东涌的房子比他之前住的大了一半,他的一子一女都有了独立的小房间,这在香港大多数家庭来说,都是难以实现的。


近30年过去了,谭锦田的儿子也成家立室,小两口也选择在香港东涌安家,与父母保持着“一碗汤”的距离,互相照顾。


香港东涌还有一处让谭锦田倍感亲切的地方——东涌炮台,“每次到东涌炮台,都让我想起大鹏所城。”他说。



香港东涌炮台与深圳大鹏所城之间确实关系密切。据香港海事处官方网站记载,“明朝末年,南头和香港地区不再隶属于东莞,而是升格成为一个独立的县,名为新安县,并以高墙坚磐的南头城为新县的县治,此行政架构一直延续到清朝。香港海域的水师巡逻队由大鹏派驻,而屯门地区则由南头派遣的帆船守卫。1810年,清廷平定盘踞在东涌的海盗后,发觉从西大屿山到大鹏的航行距离太远,水师巡逻队难以发挥效用,于是决定在东涌另筑兵房,名为大鹏右营。该建筑至今仍然存在,亦称‘东涌炮台’。”



“经常有香港朋友问我,深圳大鹏是不是有个所城?每次,我都会乐于当东道主,带他们到大鹏所城逛逛,还会带他们到南澳品尝海鲜。”像谭锦田这样的在港大鹏乡亲,也是双城民间交流的最佳使者。


深圳大鹏所城与香港东涌炮台,这两处明清海防遗存,正是深港两地同宗同源的重要历史见证。